所在位置:首页 > 媒体关注
立德树人 广聚英才
发布时间: 2023-03-12 09:11 信息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 分享:

本期嘉宾: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首都师范大学校长方复全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淮安市新安小学校长张大冬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余兴安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强调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本期“两会连线”围绕立德树人、广聚英才,邀请相关领域三位代表委员交流讨论。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记者: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明确要求。作为来自教育系统的代表委员,有哪些认识体会和建议?

方复全:我认为,首先要加强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打造一支忠于教育事业、甘于奉献的教师队伍。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基础教育关乎千家万户。要发挥政府、社会包括企业的力量,共同构建这样一支教师队伍。

其次,推动高等教育包括职业教育分层分类发展。高等教育是面向社会、面向大众的,培养的大量人才是要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现在我国高等教育普及率已接近60%,每年招生数量超过1000万人。我们不仅要培养从事“高精尖”工作的人才,还要面向社会和市场需求培养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

张大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首先要思考我们老百姓对教育有哪些需求,哪些方面是最需要解决、急难愁盼的。比如,大家以前的需求是“有学上”,现在是“上好学”,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个好一点的学校。那么就要集中力量办好学校,把每一所学校都办好,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

在办好每一所学校的基础上,要教好每一个学生。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有好品德好习惯好成绩,达到品学兼优的标准。要通过我们的学校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

记者: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总结了过去五年来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取得的成绩。这五年来,感受到了哪些可喜的变化?

张大冬: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在推进教育公平方面,我国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稳步推进,基本办学条件校际差距、城乡差距大幅缩小,义务教育在实现全面普及的基础上,实现了县域基本均衡发展,正在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推进。整体来看,学校层面的变化是非常大的,硬件设施都能达到一定的标准,教学质量也都在不断提升。除了政府层面推进优质均衡发展,校际之间、城乡之间的师资交流也在加大。

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就拿我们学校来说,“双减”以来,我们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在优化作业。我们“减”的是课业负担,而不是教学质量。在“减”的基础上,引导孩子们多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如阅读、体育锻炼、劳动实践,进一步丰富教学质量的内涵,推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记者:对于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创新”,有哪些建议?

张大冬:我觉得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薄弱点在乡镇。我们可以通过城乡一体化建设,比如组建教育集团,把城区优质的教育资源辐射到农村学校,同时加强教师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农村教师可以到城区挂职,城区学校的老师可以去农村支教,实现教育集团内部的师资共享。

职业教育方面,现在孩子们在初中毕业后就分流了,一部分进了普高,一部分进了职高,我觉得分流得有点早。我们可以做一些课程的开发,把职业教育的内容渗透进高中教育,让大家对职业方向有个了解,这样可能更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避免停留在低水平上。

方复全:优质教育资源在大城市和农村之间分配的差异还是客观存在的。我觉得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助力教育均衡发展,使优质教育资源向边远地区倾斜、辐射。通过脱贫攻坚,全国各地的学校,即便是原来的贫困地区,现在也基本具备了多媒体设备。可以通过购置在线课程或者以虚拟课堂的方式,让学生接受更优质的教育。

从培养人才到用好人才

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高校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承担了怎样的重任?如何用好用活各类人才,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方复全:我国有3000多所各类高校,有全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应该发挥人才孵化器的作用,为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战略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力军。

在人才培养方面,高等教育最核心的一点就是立德树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其次是培养有能力、堪当大任、有奉献精神的人才。采取分层分类培养模式,通过贯通式教育及早发现和培养大国工匠、大国科学家乃至各行各业所需的优秀人才。

余兴安:培养人才是基础,用好人才是关键。从用人机制的角度看,用人单位要优化层级架构,要从有利于出成果、有利于创新的角度来建构,不能简单地搞成级别攀登的阶梯。要更加科学地评价人才的工作业绩,不能急功近利、频繁地绩效考核,不然指挥棒就会让广大人才满足于追求“短平快”、能够马上见效的成果,对于真正的优秀科研成果的产生显然是不利的。

人才工作的核心是激发人的创造力。要建立起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收益分配机制,推动相关政策落实。要进一步向用人主体放权。比如,让科研人员拥有更大的经费自主权、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实际上就是一个为人才“松绑”的问题。

记者:除了转换用人机制、搞活用人制度,还有哪些广聚英才的好办法?

余兴安:人才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人才的培养与使用紧密相连。我们常说教育、科研要和生产实践相结合,这一点过去十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教学科研和生产组织之间的常态化联动机制还有待加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人才战略布局。我们要根据国家的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优化实验室、科创园、学校等各类平台建设,不仅要考虑眼下的人才富集程度,还要着眼长远,推动平台建设在空间、行业、产业上合理分布,以此来引领人才战略布局的完善。

我还建议,更好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在重大项目建设中把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单位的人才合理地调配到一起,各施所长、各尽其能,用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进一步优化人才的配置机制,建立健全完备的人才信息系统,更加精准高效地匹配用人单位需求和人才意向,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本文刊登于中国纪检监察报2023年3月12日第7版

 淮安纪委网上监察

敬请关注
微信公众号